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 党建工作 > 廉政建设 > 正文

善学者尽其理 善行者究其难

【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| 作者: | 发布日期:2024-12-10 】

学习和行动,是一个人立身处世、干事创业的永恒课题。

如何学、如何行,是很多人的孜孜追求。其实,荀子早已给出了有益参考。《荀子·大略》中写道:“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。”其意思是,善于学习的人,总要彻底探索事物的道理;善于实干的人,总要把难办的事情办好。善学者和善行者的成功秘诀,就在于“尽”“究”二字上。

论善学,王阳明可谓一代楷模。王阳明在学习中善于探求理论,他曾遵照朱熹的格物论,去竹林里格竹。整整七天七夜,并未有什么心得。于是,他不再盲信前人的理论,转而从自己入手,终于想通一个道理:为善去恶是格物,就是把事拿到心中来格,端正自己的言行。王阳明经过悟道,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理论,也就是“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”的心学。

学习在于指导实践,尽其理在于究其难。王阳明不仅善于学习,还善于做难事。他先后进行了3次主要战役,最终成为一代儒将。特别是1519年7月,王阳明誓师北上,仅用43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,他采用火攻等智谋,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战术,成功击败了宁王及其军队。

事实证明,善学和善行是密不可分的。只有把学习中探得的道理,及时运用于解决难题、化解矛盾上,才能打掉“拦路虎”、扫除“绊脚石”,踏平坎坷成大道。如果不善于学习,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,盲目蛮干、鲁莽行事,不仅白费力气,还可能什么事都办不成。

勤于思则理得,勤于行则事治。善于学习、善于解难,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。我们党一路走来,克服了千辛万苦、千难万险,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,离不开学习的精进、理论的指导。

延安时期,我们党出现了“吃小米饭,攻理论山”的生动景象,上一句讲的是生活条件艰苦,下一句讲的是钻研劲头十足。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,我们党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,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。陈云同志在《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》一文中指出:“共产党员有了革命的理论,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,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一个方向来,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。不然,就会在复杂的、不断变化的革命环境中,迷失道路,找不到方向,不能独立工作,也不能正确地实现党的任务和决定。”正是攻得下“理论山”,我们党才能在革命的征程中攻坚克难、开创新局。

对共产党人来说,尽其理、究其难,也体现在学习和行动的统一上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,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,凡事探求就里,笃信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”,不愿坐在办公室听汇报,不搞“闭塞眼睛捉麻雀”那一套。在兰考的470多天中,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,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调研,抓住了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“牛鼻子”。在焦裕禄同志身上,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善学精神,又展示了党员干部的知难而进、向难攻坚、难中求成。

事业接续发展,要求党员干部学习不止、解难不息。特别要看到,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,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,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,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。战胜风险、迎接挑战,一刻也离不开“尽其理、究其难”。党员干部只有持续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掌握好思想方法、工作方法、领导方法,勇于担当、主动作为,才能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,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,推动事业不断发展进步。